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6.6 崩潰

我很平靜地在失控中,這感覺我知道而且清楚明瞭。或許臉的表情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可能行為模式也幾乎相同,翻滾的情緒讓我笑不出來,因為他媽的這人生有啥好笑的?唸書的時候像個孩子,不唸書的時候像個呆子,或許這一點很好笑吧,回頭一看,什麼都是可笑的。

不該有任何理由,也無需任何建議,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雖然過往的失敗看起來愚蠢可笑,再加上一點可悲,但從某個角度上來看,是不是過度自怨自艾,美或自己醜化別人了呢?可能有個答案,至少今天有個答案。

我知道現實永遠可悲,過去永遠閃亮,我一再檢視一再安慰自己做了正確決定,又一再檢視一再懊悔自己如此自以為是。曾經珍惜著當下活著,卻又把一切砸得亂七八糟,莫名找不到理由高興起來,光鮮亮麗的外表把一切遮得如此完美,崩潰的內部又有什麼人會發現。

你累了嗎?聽首歌吧。聽到可恨的韻律變得令人一再回味,盼到珍藏的節奏變得讓人焦躁煩悶。白天時悻悻然將一切撕成碎片,夜晚裡默默地把支離破碎重組。無法呼吸,那些散落四處的細屑太輕太小,以為早就不見,卻隨著日常生活的氧氣鑽入氣管裡,狠狠地扎在每一片肉上,每一個喘息的時刻,都被這無形的尖銳刺地痛不欲生,別說呼吸了,恐怕連憋住一時的平靜都得不到。

活在故事裡實在太有趣,無論過程是悲是喜,就算知道結局,能扮演一次角色,聽著劇本裡的台詞反覆著,忍著眼淚也笑出來。可悲自己要用這樣的故事去滿足,可笑那違反真心想法的情緒與表情,我寫的劇本,我能夠怪誰?其實我不知道結局,我在搶救的到底是怎麼樣的快樂?是意識模糊不清,是呼吸氣若游絲,是已經陷入重症開始彌留的回憶。

不能放縱被稱之為文化,拘束自我卻又違反心底的本性,要選擇赤裸裸地被當作動物看待,或成為衣冠禽獸的人類,有得選嗎?似乎沒有任何餘地。衣冠楚楚的我想要一絲絲真正想要的,是我不該得還是你不該給?是你不屑給還是我不屑得?

我寫不下去了,因為情緒們已經在這世界上找不到文字可以形容,一片一片剝落的景象,如果所有場景都開始瓦解,我連自己能站立的地方都找不著。不過就是一個舉手之勞,你可以拯救我的世界。不見得要給這個世界原本的美好,你可以一拳狠狠打碎,在徹底的毀滅之中,新的景象才會在頹圮之下重生,在濃煙密佈的烈火之中,新的意念才會在燃燒之際昇華。

你不給,我不取,沒有僵持,只有我的冥頑不靈,只有我繼續把一切怪罪在我以為的原點,不願意繼續追溯源頭,那錯,那對,那誰錯誰對,到底有什麼該死的意義?如果風要把盲目上的錯誤吹垮,就去吧。畢竟到最後,所有的選擇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結果也就都該我所有。
Share:

經濟的軟硬兼施

從以往貼的一堆新聞中,不乏許多的數字,例如:第三季經濟成長率、新屋銷售率、出口赤字、經理人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等等。當然每一個數字都帶有不同的意義,有些數字會提前反應未來的經濟,有些會呈現當下的經濟情況,有些則是只是過去經濟表現的印證,除此之外,不同的數字也可能代表不同產業的情況,總之,數字並不只是數字,其背後充滿著滿滿的統計學,而統計結果的資料源則是來自於許多調查,實務累計的結果,並不是真的用幾個阿拉伯數字,隨便呈現出結果。

數據中有非常簡易的二分法,硬數據和軟數據。硬數據主要就是依照現實情況,去計算統計出的真實結果,比如說出口金額、GDP、失業率等等,這種數據通常是一種絕對的數字,量是多少就會是多少,就像是早餐店的蛋餅價錢,20元一個就是20元一個,漲價到25元就是25元。

因為硬數據往往要統計很多資料,做很多基準比較,還有一些調整的部分,所以公佈的數據資料多是歷史資料,上個月的經濟成長率、去年的薪資水準,諸如此類。就好比早餐店老闆要計算他一個月賣了多少張蛋餅,也要花時間去計算他每天到底賣了多少個,算完之後可能再去做進一步比較,看看跟上個月比起來銷售成績如何?有沒有因為禽流感導致吃蛋餅的人減少了?或者是最近天氣不好,每天下雨使得客人減少?

由此可知,我們可以定義,硬數據是一種理性的歷史資料,只要統計的過程與最終的調整得宜,這個數字是非常可靠的,可惜,通常硬數據都是落後於現實經濟情況反應,拿來預測未來十分不易。

軟數據則比較偏向一種調查或是問卷的結果,很常聽到的製造業經理人指數(PMI)、消費者信心指數(CCI),就是屬於這種。有點像是對於來早餐店的客人做調查,這家店的蛋餅好吃與否?覺得未來這家店的蛋餅會更好吃還是走下坡?將來會繼續來這家店吃蛋餅嗎?

軟數據因為是調查的結果,樣本通常不會太過龐大,一般都能夠快速得出結論,再加上以問題的形式去做出來的統計數據,就可以包含許多對未來的期待與觀感,藉此推測以後的經濟情勢如何。由此可知,軟數據偏向把感覺量化,比較屬於一種感性且相對的統計結果,雖然可以用來評估對將來的展望,卻也有相當的失準空間。

軟數據的部分就有點像是對於經濟的信心度測試,如同我之前文章所說的,經濟就是靠著對未來的信心,才會促進消費、投資,進而增加經濟的成長,所以軟數據的評估也是很重要。要注意的是軟數據一般而言都是相對值,數字上的絕對性,並不如趨勢走向的重要性。

至於PMI跟CCI計算的方式其實相當簡易好懂,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的網頁:
http://en.wikipedia.org/wiki/Purchasing_Managers_Index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sumer_Confidence_Index

最後要提一下有關於季節調整,各種經濟數據無論軟硬,都會被季節因素給影響。像是零售業的銷售額,在中元節、中秋節、聖誕節之類的節慶,一定會受到影響而數字較為漂亮,而軟數據的部分,也可能因為節慶效應,導致信心比較充沛。以失業率當作例子,在六月之後畢業生湧入職場,新的求職人口增加,自然失業率會上升,在過農曆年前往往因為大家等待年終發放,不會輕易離職,這時候失業率當然較低。又或者是以台灣而言,有許多節日都是以農曆為主,但是數據統計都是以國曆為主,假設今年的中秋節在九月,去年的中秋節在十月,那麼月統計資料的比較就會產生誤差。

常期間的數據經過完整循環,比如說一整個年度的統計,就不會需要做季節調整。反之,因為曆法、節慶、習俗、法律、宗教等等各種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短期數據的波動,有適當的季節調整,才能讓短期數據在一個比較均衡的基礎上一同比較,看出絕對數字的改變和相對趨勢的變化。至於季節調整的方法就十分複雜,我就不在此贅述了。(因為過程太複雜了我也懶得去研究。)

Share: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FED點垃圾變黃金

美國人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展示了一件最簡單的事情:俺還是世界龍頭,其他人閃邊站。最近十年來,我們常聽到XX崛起,無論是歐洲、日本、金磚四國或是新興市場,各大經濟體似乎已有分足鼎立之勢,眾人不再因為美國打噴嚏,全球都著涼。然而人都是健忘的,2008的金融海嘯讓我們見識到美國的房價崩盤,就能摧毀全球經濟,三年之後,人們又淡忘了美國的影響力,認為美國人不過就是過度消費、好吃懶做的大胖子,這一次,卻簡單展現了喊水會凍結的國力。

數月前,美國國債在逼近舉債上限之際,頓時之間美元簡直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認為美債可能在將來會違約,數十年來的最高評級也被調降,甚至負面展望,霎時之間美國聽起來跟希臘變成難兄難弟,即便美債的評級只是從AAA被調降了一級,而希臘國債早已是垃圾債券。

各種輿論油然而生,各國要降低美元作為外匯存底的比重,各國要降低手上持有的美國國債,也有人說這是美國的陰謀,為了讓美元貶值,相對而言債務負擔會減輕,甚至有陰謀中的陰謀論,認為美國要逼中國走向日本的舊路,逼迫人民幣升值,從中消滅競爭對手。城府最深的,莫過於有人立論,美債問題想要刻意造成另一波金融海嘯,然後藉由將來QE3放出的流動性收購新興國家的優質企業,將經濟問題轉嫁到其他國家。另外一方面,黃金與各類商品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美金貶值的盡頭無法看見,黃金的價格似乎沒有極限。沒有人想要持有美元,美債似乎也變成燙手山芋。

經濟情況依舊不是很好,全世界等著美元推出QE3來拯救地球,讓資金流入市場,刺激經濟復甦,甚至是流入股票或商品市場,用資金行情推升下一波漲勢。另一方面,又看準美國最後被逼著推出QE3後,美元更加不值錢,等著大家一起打落水狗,繼續拋美元而換手為其他資產。

FED大叔說: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我忍不住丟了個濫梗出來)FED繼續印鈔票也會受到各界所給予的壓力,況且QE兩次的效果目前看起來並不是太好,所以拋出一個operation twist的消息,看起來可能會有點效果的措施,而且不會如印鈔票帶來快速的貶值。

結果,FED開完會果然丟出OT,但是眾人更想不到的,是FED丟出來的一句話:美國經濟面臨著嚴重下行風險。原文中用了”significant”,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修辭,嚇得全世界人屁滾尿流,或者說嚇得美國的資金兩腳發軟。美國經濟如果真的衰退,貴金屬、能源等各種原物料,需求都會幾近消失,那些崛起的金磚四國和新興市場,都是以出口作為經濟的主體,尤其是以歐美作為終端出口的對象,新經濟體本身的內需,動能完全是來自於賺取歐美消費的本質。

所有的資金霎時嚇到縮回美國,似乎又有什麼泡泡破洞了,沒人要的美元,瘋狂升值,被當作另外一個希臘的美國,告訴全世界,就算我經濟不好,這就是我國力的展現,你們還是得抱著美金才能安心度日。

OT的效果不會那麼快發酵,發酵的成果如何也未知,不過資金的流動總是非常快速,接下來事情怎麼走實在也很難說。只是FED展現了一手垃圾變黃金的功力,打了不知道世界上幾萬個分析師的嘴臉,也讓我們知道千萬不要小看美國的國力,講實際一點,若這真的是一個糟糕的國家,每年想要移民美國的人為何還是絡繹不絕呢?

最後附上各國GDP與能源消耗的比例,讓我們看一下美國到底有多可怕。

gdp.JPG
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nominal)

fuel.JPG
資料來源:http://205.254.135.24/forecasts/ieo/pdf/0484(2011).pdf
Page 157、171

Share: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閒談歐洲主權債務以及引起的危機

馬後砲的整理,如果有錯誤或是講得不完備,請大家多多見諒,我只是想要提醒大家一些與自身相關的危機而已。

“所謂的景氣循環就是吹起一個又一個的泡泡,然後再眼睜睜地看著泡沫破裂。”
--人人都是財經大師

從問題的根源點開始討論,這一波的危機看似是從希臘主權債務為震央,首先要看的就是,爲什麼財政本身體質就不好的希臘,依舊能加入歐元區呢?依照規定,加入歐元區,每年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整體國債不得超過GDP的60%,白話一點解釋,你一年賺一百塊,那你一年不得花超過一百零三塊,你身上總共的債務不得超過六十塊。體質很不好的希臘,藉由與高盛的一筆合法邊緣的外匯交易,隱藏了十億的歐元債務,順利加入了歐元區。

然後呢,原本財政就很差的希臘硬著頭皮接下雅典奧運,財政狀況更為惡化,金融海嘯一掃過,體質好的國家都東倒西歪,何況希臘,更糟糕的是,希臘還被發現財政作假帳,國債比原本想像的還要高。於是希臘的國債岌岌可危,就要準備倒閉還不出錢來了。

原本這種事情發生在其他國家,可能會單純一點,宣布不還債,讓貨幣貶值,經過個慘澹的幾年,期待好轉。可惜事情麻煩就在於,希臘用的是歐元,他是歐元會員國的一份子,雖然他的GDP對整個歐盟來說微不足道,可是他的倒閉會影響的是信心,希臘就像是第一片骨牌,一但倒下去,後面的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也都有國債窘境,如果歐盟不救希臘,那表示其他的會員國可能也不會被拯救,而這些會員國帶來的影響很大,持有這些國家的國債都將形同廢紙,那持有這些國債的國家,可能因此財政也會出現大幅赤字,產生再下一波的主權債務危機,所以希臘看似不能倒,這是信心問題。

希臘一倒閉之後引起的骨牌效應,也會造成歐元制度可能解體。造成這個歐洲主權債務問題的核心,除了希臘及各國本身財政不良之外,也還有許多觀察點,比如說:對於加入歐元區會員國的審查機制是否太差?對於前述加入歐元區的標準是否太低?因為許多會員國藉由經濟良好時的高成長掩蓋的問題,一但經濟惡化,債務就紛紛快速增加。當初是否應該研擬退出歐元區的機制?還有,各國貨幣政策雖然統一,財政卻依舊各自獨立,固然因為國情差異和政治因素,財政上必須有自主權,可是一但問題發生,單一的貨幣政策卻無法解決每個國家不同的狀況。

一切都是信心而已,最近十幾年的經濟活動,就讓我看到這樣的一個推論。

西元兩千年,大家相信網路事業的未來性將會不可限量,於是大量資金湧入網路事業,結果網路時代來臨的並沒有那麼迅速,於是信心破滅,人人抱頭逃竄,股市一落千丈。

美國聯準會為了挽救經濟,長時間把利率維持在低點,希望刺激資金流動,投資於經濟促進增長,結果長時間的低利率給予房地產一個發展機會,借錢買房子變得很容易,也因此刺激房價上漲,大家相信房價的未來不可限量,於是又一片欣欣向榮,甚至出現一堆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就是雷曼兄弟賣的那些看不懂內容的債)。然而上漲總有限度,西元兩千零七年房價開始下滑之後,衍生性金融商品幫大家把損失擴大了不知多少倍,金融海嘯一來,大家都要抱著現金,卻找不到現金可以抱,金融機構於是紛紛垮台。

爲了重新從衰退中復原,各國紛紛擴大投資,並且為了增加流動性而大印鈔票,當然所謂的印鈔票實質上不需要什麼成本,電子時代,幫你戶頭加個零就等於是印了一堆鈔票,可是帳面上還是要舉債才能這樣做。然後景氣看來漸漸有回升,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強大,舉了許多債務,經濟的增長帶來的收入卻無法弭平支出,各國主權債務因此又爆發新的一波危機。

爲什麼最近的一些救助方案看不出效果?因為反反覆覆、猶豫決定的政策,根本無法帶給人信心。美國的債務也差點違約,提出新的財政政策要通過卻困難重重,兩黨的政治惡鬥讓人不能安定。德國必須要跳出來穩住局勢拯救希臘,縱使希臘倒了會讓情況更糟,德國民意仍大力反對協助希臘,歐債危機看起來也找不到答案。歐美不行了,那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所謂的金磚四國或是五國,大部分還是要靠著歐美的消費來支持經濟,要在全球化的世界獨善其身,很難。

講這麼多,回頭看看台灣。縱使我們體質比希臘好,如果舉債繼續增加,倒債的問題並不那麼嚴重,只是不會有國家考慮來救我們,倒債期間頂多大家一起痛苦個幾年,大幅失業,然後在這幾年中有競爭性的產業出走,競爭原本很激烈的產業被競爭國打垮,內需傳統產業崩解重整,有錢人大幅度收購土地資產,社會福利幾近消失。不是台灣禁不起政治惡鬥而已,歐洲、美國都禁不起政治上的消耗,我們需要真正在改善體質的政策,而不是比賽開支票,從舉債去增加福利。

回到經濟的議題上,我們就是需要信心。要能相信未來的收入是穩定並且會增長,才敢在現在去消費去投資,否則人人都對未來帶著強烈的不安感,怎麼會願意去花錢呢?只是在這個輪迴之中,我們似乎只能在信心的循環之中,一次又一次去承受泡沫的破滅。

Share: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Operation Twist 扭轉操作

我身為一個小小路人,也想來對於這個可能會發生的策略討論一下。首先只要很簡單的帶過值利率曲線yield curve,礙於我也不是什麼專家,講最基本常見的normal yield curve就好,以利之後的說明。

Normal yield curve是指在正常情況之下,短期殖利率會低於長期殖利率,因為人們預期經濟在未來會持續成長,並且通貨膨脹也會隨之增加,如此一來,在將來央行必定會提升名目利率以緊縮貨幣,減緩通膨,另外有著長期殖利率的產品畢竟期間長,未來的不確定性高,此種產品的流動性較低,所以會有利率上的溢價premium。

另外討論一下利率與供需的關係。當對於債券的需求提升時,表示發債單位可以提供較低的利率,依舊會有人搶購,反之,如果市場上對債券的需求下降,發債單位就必須用較高的利率,去吸引人購買。看看最近最熱門的希臘債券,殖利率已經破百,就知道多麼不被人青睞了。

那麼Fed現在想做什麼事情呢?

Fed想要減少手中短期債券,增加手中長期債券,如此一來短期債券的需求減少,長期債券的需求增加,依照前面的理論來說,短期利率會因此上升,長期利率則會減少,那麼yield curve將會變得平坦,甚至是讓短期利率高於長期。

這樣的優點在哪裡?此消彼漲的狀況之下,會讓市場增加風險偏好,去借長債而投入短期資產,諸如股票、企業債等資產,刺激經濟成長,倘若成功了,市場在風險偏好增加的情況之下,也會促使美元往海外流動,投向新興市場等地,造成美元貶值。這樣的方式不必去印新鈔票造成通膨,還能促進流動性,美元貶值也能增加美國出口的競爭力。

看起來世界真是萬分美好,那麼如果失敗了呢?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後依舊沒有辦法刺激經濟呢?

把稍微增加的利率再度降息?長期低利率的政策早已經知道不可行,轉頭看看日本失落的十年就是最好對比。丟出量化寬鬆QE3?美國作為世界流通的計價基礎,在美元可能貶值的基礎之下再印鈔票,通貨膨脹將會把新興國家僅剩的經濟成長也打擊殆盡。

經濟衰退大蕭條會是世界末日嗎?不會。這樣子的世界是很多網路上寫的貨幣詐欺論所希望的,他們認為歐美國家不認真工作,都靠勤奮的新興國家在養,要不是靠著十八世紀工業革命與大航海時代的殖民,西方人早就該閃一邊去了。姑且不論歷史上的正義性,在經濟大好的時候,果實分配雖然不公平,但多數人或多或少都能享受成果,如果真的邁入蕭條的情況,樹上都結不了果實,那就不是勤奮可以賺取報酬的世界了。

看經濟狀況不能抱著興災樂禍的心態,我身為一個路人甲,也只能祈禱。

Share: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流行

沒有鏡片的眼鏡,長得誇張濃密的睫毛,高聳入雲的雞冠頭,亮片閃爍的鞋子,尺寸大得異常的戒指,快要垂到地板的項鍊,幾乎脫落的低腰牛仔褲。各種造型,各自呈現,各種樣貌,各自表述。

遮掩缺點,改善自我,一股向上的力量卻蔓延不入心中,因為年輕,因為還年輕,只能從外表找尋自己,發掘不同。一方面突顯自己,一方面抗拒成為捷運上的沙丁魚。或許某日終於達到心中的目標,但終究難以理解自己只是一場大型虛擬市民遊戲中,一個不起眼的NPC非玩家角色。

甚麼是流行,誰定義時尚,就連搞怪似乎都有SOP的標準作業流程,有人灌輸這些思想在大眾身上,使他們沒空思考真正重要的事,真正能終止這遊戲的方法。

Share: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Lancaster Graffiti 蘭卡塗鴉 鎮上

蘭卡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西元五世紀的羅馬時代,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因此,小小的城鎮,卻也有著不少的觀光客。身為一個就在當地念書的學生,怎麼可以不好好把鎮上走一走,了解一下呢?既然如此,開頭就要先去鎮上的Information拿張地圖,準備好好地來一趟蘭卡之旅。

Information
  Information就位在火車站不遠處,非常的明顯,裏頭除了可以拿免費的城鎮地圖之外,當然也有一些蘭卡相關紀念品,杯子、明信片等等,在這裡也可以直接申辦各個博物館的通行證,如果對於博物館有興趣的人,可以辦一張全年通行證,說實在話,非常的划算,就算每一間你只去個一次,也是值回票價了,相關訊息請洽櫃台,我是太晚了解到這個資訊,都要離開學校了只好扼腕。
(需要各式相關地圖也可洽此網站:http://www.lancaster.gov.uk/a-to-z/m/maps/)

R0011180.JPG
城堡真的是很漂亮的一個地方。

Lancaster Castle
  我想來到蘭卡的人,只要走在往返火車站的路上,都很難忽略Castle的存在,從以往君臨天下的城堡,到後來演變成監獄,這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存在。Castle的位在市區中較高的小山丘上,從那個位置就可以遠眺幾乎整個城鎮,周遭的環境相當清幽,要當作去公園野餐,在附近的草地上坐著聊聊天,也是挺不錯的。另外,每年大約十一月的時候,Castle都會有煙火秀,雖然真的要說起來,並不是多麼豪華或者是亮麗,但是能在當地參與一次盛會,也才是真正的融入吧。

R0011171.JPG R0011339.JPG R0013248.JPG R0013249.JPG
各種時節與角度的城堡,各有各的美。

The Priory Church of St. Mary
  在Castle正門前方處,就是Priory Church,整體建築雖然不算宏偉,卻也莊嚴肅穆,透露出一股神聖感,尤其四周環境清幽不喧鬧,這個位置又居高臨下,整體景觀真的十分宜人。走進教堂裡,絢麗的彩色玻璃,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一排排整齊的長凳,彷彿可以想像做禮拜之時眾人虔誠的姿態。堅固的建築石材,散發出一種穩重可靠的氣氛,也難怪人們會到教堂尋求心理的平靜,因為身處這樣的環境之中,心靈真的會漸漸安定下來。在教堂的一角,有個小小的Gift Shop,喜歡的話,買個明信片或是杯子回去做紀念吧!

R0013254.JPG

R0013271.JPG
教堂的外觀跟城堡其實挺有一體性。

R0013262.JPG R0013267.JPG R0013269.JPG
內部則讓人沈澱。

Roman Bath
  在Church旁的小路往下坡走一小段,右手邊就可以看見Roman Bath,雖然是個歷史上千年的古蹟,但是說實在話就是一個古代羅馬人洗澡的地方,石造浴缸,看起來沒有特別的雄偉之感,然而仍舊能感受到懷古之情,千年以前同樣的地點,有著古人在這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實在是讓人覺得驚訝的場景。

R0013280.JPG

R0013282.JPG R0013283.JPG
我可得在這裡更正內文,其實有去過Bath看過那邊的Roman Bath應該推測的出來這是什麼,這應該是蒸汽間的底座,不是浴缸。


River Lune
  這是我個人在蘭卡生涯的惋惜之一,從未好好走過River Lune。以大家十分熟悉的Sainsbury’s來說,這條河就在Sainsbury’s的後方,沿著堤防散步,或者是在河面上的橋看看風景,都有一種水岸都市的風采,這種特色是西方都市常有的,城市裏頭幾乎都有一條河流,而河邊總飄散著一種慵懶放鬆的氛圍。無論大河、小溪,水景的變化萬千,帶來幻化的美麗,賞心悅目的波紋,也在心河裡激起愉悅的漣漪。

R0011347.JPG
不找機會好好走一次,真的是可惜。

R0011172.JPG
夜景。

J. Atkinson & Co.
  擁有百年歷史的咖啡與茶葉專賣店,偶爾遇到正在烘培咖啡的時間,濃濃的煙燻味,以及熟成前的豆香,就隨著風在大街上遊蕩,按擊著每個人嗅覺的門鈴,讓人忍不住想來個悠閒的下午茶。J. Atkinson & Co.有著合理的咖啡價位,與台灣的咖啡豆價格相去不遠,但是或許是習慣上的差異,他們對於咖啡是甚麼時候完成烘培的並不是那麼在乎,我曾經對於他們的Lancaster Blend這一種調和咖啡提出新鮮度的疑問,店員卻只能回覆recently。縱使如此,運用自己的嗅覺和眼力,還是能判斷出豆子的新鮮程度,挑選出喜愛的口味,得到大大滿足的一杯褐色熱飲。店裡有販售一些咖啡器具,價格就稍微貴了一些,因為除了網路之外,附近並沒有咖啡器材的專賣店,是否要在這裡購買,就得看個人,店內也有提供少到不行的座位,我記得是四個或五個,如果只是想要立即補充一下咖啡因,來個coffee shot (espresso)也不賴。

R0011814.JPG R0011815.JPG
歷史悠久。

  除了咖啡之外,這裡也有販賣茶葉,說到英國,茶葉絕對是非常著名的,一般大家比較常聽到的Twinning、Whittard之外,J. Atkinson & Co.在我心中,是與這些名牌不相上下,甚至更勝一籌的。沒有華麗的包裝,一切都很簡單的外表,口味卻很豐富,並且不苦澀,在這裡我要推薦Lancaster Blend(註:咖啡跟茶都有Lancaster Blend,所以要跟店員購買的時候一定要聲明清楚,你是要茶還是咖啡。),熱水一沖,茶香和淡淡的花香就隨著蒸氣逸出,爽口的清甜與回甘,整杯茶飲的口感又夠濃厚不致太輕薄無味,而且就算茶包浸泡的時間略長,也不會有任何澀味產生。

  這一款茶一直是我的最愛,因為她充分代表了蘭卡的特色,剛踏上這塊土地,你就會感覺到她的清純氣質,漸漸接觸之後,在這裡的日子真的是一種單純的愉快,又不致單調,就算長時間待在這裡,也未曾感受過無趣或者是苦澀的滋味,因為這就是蘭卡,也是Lancaster Blend會讓我深深喜愛的原因。

R0012453.JPG R0013634.JPG
咖啡不知道買了幾次。

City Museum
  座落於鎮中心的位置,Market旁就是這間並不特別起眼的博物館,進入參觀完全免費,可以好好地徹底了解有關於蘭卡的歷史,從羅馬時期開始,如何一路地演進,經歷過哪些產業的興衰,館內還包括英國皇家軍隊制服演進的介紹,總之,藉由City Museum,可以對蘭卡的過去多一分了解,而不是只會到鎮上買菜吃飯,匆匆一瞥。

R0013290.JPG R0013619.JPG
免費這麼划算,還不快來兩次?

Town Hall
  Town Hall的位置與Castle相對而立,蘭卡鎮上的地形略有起伏,建築物多是沿著斜坡而建。在剛到鎮上之時,雖然地方不大,我依舊經常暈頭轉向,只得用腳底板來認路。往斜坡上走並且商店立即漸少,那就是在向火車站前去,如果是沿途充滿商店的向上斜坡,那就是往Town Hall的方向了,要回學校,走向斜坡的谷底,那就是巴士站的位置。

  回到Town Hall本身,希臘式的大圓柱立於前,屋頂上有著陳年的雕刻,正對Town Hall有座小公園,已經銹出青綠色的銅像聳立,若是走累了在長凳上喘息一會兒,矮矮的草皮讓人覺得十分清爽。如果有興趣,Town Hall也是有開放參觀時間,可以詢問一下,看看內裝如何。

R0011190.JPG R0013300.JPG
歡迎參觀Town Hall。

R0011321.JPG R0013298.JPG
小公園正是喘口氣的好地點。

Williamson Park
  沿著斜坡往Town Hall方向走,經過這市政中心後繼續向上步行大約二十分鐘,Williamson Park就座落在全蘭卡的制高點,這公園簡單卻讓人感到十分舒適。走進大門,會經過略為東方式的水池與橋樑景色,霎時間有種錯亂感,繞過噴水池之後,樸實的建築物立於山丘上,爬上頂端後,可眺望蘭卡全貌,甚至望見Morecambe一帶,使用陽台間的望遠鏡,順著台上的箭頭指示往各地窺探,原本看似雄偉的Castle也變得渺小許多。

DSC_1390.JPG
只能說讚。

DSC_1401.JPG DSC_1375.JPG R0013579.JPG R0013581.JPG R0013585.JPG R0013597.JPG
就是優秀而已。

  這座公園據稱是一位金主送給他老婆的禮物,雖然庭園內稱不上是華麗,居高臨下的風景,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優越感,也已經是用心十足了。在主要建築物旁,有個小型個兒童遊樂區,還有一些簡單的Gift shop與咖啡館,若是尋個好天氣,躺在草坡上閒談,望著藍天白雲,人也似乎飄去雲端一般,只是小鬼頭的鬼叫聲不絕於耳,想要逃離現實,還真不是那麼容易。

R0013596.JPG R0013649.JPG R0013650.JPG
還有著類中國式的造景。

Lancaster Royal Grammar School
  前往Williamson Park的斜坡路上,必定會經過Lancaster Royal Grammar School,這一看就是感覺高級的私人中學,並且從沿途的建築物也可約略猜測出,已經是相當有歷史的學校,此間為男校,另外也有專為女孩設立的女校,這學校也算是相當知名,因而要蜻蜓點水般地介紹一下。

St. Peter ‘sCathedral
  記得當初我去Information那裏拿地圖,櫃台親切的阿伯特地用鉛筆幫我推薦幾個景點,St. Peter ‘s Cathedral就是其中之一。其實外國人的教堂就像台灣人的廟宇一樣,因為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自然分布密度就會非常的高。另外,church的規模通常都比cathedral來得小,就像台灣的寺廟也有亭、廟、宮、殿等等的分別。我在St. Peter ‘s Cathedral的外圍走過,的確是非常莊嚴,可惜沒有踏進去一窺究竟,也算是我的遺憾之一。

Penny's Hospital almshouses
  說真的我對於這個地方很不熟,走路經過了好幾次,卻沒有研究過其中的歷史,也沒有踏入其中,或許是其外觀比較平凡的緣故吧。

Canal
  運河對於蘭卡而言,是一個難以形容的美景。它蜿蜒流過近郊、樹林,然後進入市區兩岸夾道歡迎的建築懷抱之中,四周的景色幻化無窮。近郊的河面反射著藍天白雲,宛如鏡子一般的水色包容著上下兩個世界;樹林間穿梭的河道,陰暗深沉,彷彿所有的燥熱、煩惱、情緒,也都掉入墨色一般的液體中,只剩下空白清靜的思緒;流入市區之中,運河的兩岸總帶點慵懶情緒,在河邊漫步的人們,跳脫出柏油馬路的寂寥,偶爾河中悠游覓食的鴨群,也替河岸旁的景色,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R0012347.JPG
這張是經典,我非要放不可。

20100822 006.jpg R0011333.JPG R0012172.JPG R0012185.JPG R0012389.JPG
沿途可是風景如畫。

  在運河邊散步過數次,曾經連地圖都沒有,自以為是地憑方向感想要找到運河,最後終於發現運河,卻也天色已晚,只得匆匆返回。在風光漸漸明媚的春日之後,走踏運河變成了一種無法戒除的享受,隨著花開花落而變化的沿途,總能帶給心靈最自然的洗滌。運河真的很美,它的美麗絕不是能用相機一網打盡的,不同的季節,一次又一次的探訪,或許是林間的小動物,或者是運河裡的水鳥,甚至是幾條悠游的大魚,那感動,只能印在心裡。

  曾經去Exeter拜訪過朋友,也在那邊的運河散步,看見河中有著超大尺寸的魚,因而嘖嘖稱奇,不過當我在google搜尋圖片時,赫然發現許多人在蘭卡的運河斬獲的魚,那尺寸也是驚人的大!鑒於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我還是不要濫用他人圖片,在此附上在google搜尋圖片的結果,也讓大家驚訝一下。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biw=1280&bih=844&tbm=isch&sa=1&q=lancaster+canal+pike&oq=lancaster+canal+pike&aq=f&aqi=&aql=&gs_sm=e&gs_upl=68720l69609l0l69812l5l5l0l4l0l0l78l78l1l1

  鎮上也有Theater、Cinema等具備視聽娛樂效果,又或者是充滿文化氣息的場所。另一方面來說,各式的Bar、Club也毫不缺乏,甚至在巴士站旁有一間Casino,身為學生,可千萬不要去那裏散盡家財啊!當然,雖然我曾經給自己一個小小的蘭卡鎮上之旅,對於這個古老小鎮的了解依然有限,介紹的也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剩下的,就留給有意前往的人們,自行去發掘了!

R0013293.JPG R0013572.JPG
其實還有很多景點,就交給大家自行去發掘吧!


Share: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魅影

  太陽照不進的房間,卻找不到遲到這個字眼,或許是鬧鐘響的時間太準,或許是不想逼迫自己休息,點起微弱的燈光,瞄著短髮消瘦的臉龐,擠出固定重量的牙膏,要把一切都洗刷乾淨。

  在規律之中,預測即將而來的一切。相同的車廂湧進相同的面孔,在固定車站上下車的人潮,一同經歷同一段的路途。找到每天都會存在的空隙,擠上那沙丁魚罐頭般的車廂,找到熟悉的面孔預測他下車的時間,等待換得了座位休憩。

  一個人的經歷不值得回憶,也不會如浪潮一再襲擊,就像電腦排程的掃毒,時間到了,該做的做一做,打完,收工。

  這城市中四處遊蕩著魅影,活著或死著不重要,因為無論死活,它們都纏著你。地下室的KTV,河堤公園的橋墩下,路口的麵攤,飯店的下午茶,它們一直笑,笑得你心裡發寒。它們是發自內心地笑,對你來說那笑卻只是一張假面具。

  你並不害怕魅影,你恐懼的是為何你仍舊看得見它們,擔心城市中不曾有過飄盪的靈魂,而是自己心中有鬼,或者你也曾經存在,已經不在,當然不再,弔詭的是,既然如此,自己到底是甚麼?

  提起行囊往外走,睡覺時在陌生的床鋪上頭合掌而眠,可是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牽著鬼魅冰涼軟嫩近乎不存在的手。換過幾張床,換過多少氣溫,換過多少聲音與語言,換不掉這一切。

  浪潮般的鬼魅,偶爾在午夜拍濕你的面孔,激起的浪花碎末很快消散,你很堅強,卻被侵蝕著。就侵蝕吧,能風化什麼就風化吧!凋零的不是只有你而已,鬼魅也開始變得模糊,這種同歸於盡的狀態,不管是什麼,走到盡頭,才會發現永遠沒有盡頭,就讓鬼魅把你逼到死角吧。

Share:

AD1

技術提供:Blogger.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