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Ramsay's Kitchen Nightmare/Kitchen Nightmare 搶救廚房大作戰

自從不小心在Master Chef這個節目終於真正認識Gordon Ramsay之後,不自覺喜歡上他的機車溫暖(?)
相較於Hell's Kitchen著重於團隊競賽跟毒舌,Master Chef對菜色更有多一點著墨(當然他還是很機車)。
然後,很巧地在Mod的BBC Lifestyle頻道,找到一堆Gordon Ramsay的節目,只能說Mod萬歲~~(也該歌誦一下Top Gear才是?但我對車子不熟,只能看主持人嘴砲)

BBC Lifestyle裡頭,Gordon Ramsay的節目還真不少,The F Word(星廚相會)、Ramsay's Best Restaurant(尋找英國最佳餐廳)、Ramsay's Kitchen Nightmare/Kitchen Nightmare(搶救廚房大作戰)等,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如標題所述的:搶救廚房大作戰。

我都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到的節目內容。

地點在Brighton,餐廳叫做Momma Cherri's Soul Food Shack,當然餐廳經營困難,問題很多,Ramsay教導業主如何經營,搞清楚財務該如何分配,訓練外場員工的態度。
透過烘焙pound cake,說明營收上的分配就該是各三分之一,原料、人事、利潤,只要這三等分失去平衡,蛋糕就會變得很難吃,甚至無法入口,所以餐廳的經營也是,只要在財務上無法達到這三項的平衡,餐廳的營運就會每況愈下,甚至倒閉。
主廚也很重要,所以他拜訪主廚,關心他的生活,發現他為了孩子十分辛苦,不是上班故意遲到,或者是不願意長進改變菜色,只是熱情被生活漸漸消磨。Ramsay除了協助改善菜色,也激勵了主廚的熱情,讓學習帶來更多不一樣的新鮮感。最後,在一周之內,餐廳改善了不少,一切可喜可賀。

MommaCherriSNAP_468x371
Ramsay跟Momma Cherri's Soul Food Shack的三位要角合照(照片來自dailymail)。

這個節目很現實,或者該說比較實在,我也看過好幾次,餐廳在一周之內看起來將要邁向成功,Ramsay在幾個月後重新拜訪,可能當初蛻變成獨當一面的主廚,最後意見不合走路,也可能餐廳還是經營不善而收掉,還看過一集業主竟然控告Ramsay的節目詐欺。
(註:Momma Cherri's Soul Food Shack最終還是關閉了,而且過程有點複雜,搬去更大的店面,後來跟節目那邊想要請求Ramsay再來幫忙,卻碰壁,詳見dailymail連結)

可惜英國版播完之後(英國版只拍到2009年就沒有繼續了),接著上檔的美國版卻像是另外一個節目一樣。

美國版充滿著爭吵。廚師跟業主的不合,經營者(通常是家族)彼此之間的爭吵,Ramsay跟業主的爭吵,服務生跟業主的頂撞。反正就是吵吵吵吵吵,充滿情緒的節目。嗯,這風格很像Hell's Kitchen,大概都是Fox電視台製作的節目,所以風格也很相近吧。

但是除了吵架之外,餐廳的改造卻走了不同的方式,幾乎每一集,Ramsay的團隊都會送上新的廚房設備,替換老舊器材;重新設計外場,徹底改變裝潢;請專業廚師、外場接待員以及會計師當顧問。菜色不著重於改善,經常是直接考慮市場競爭之後,全盤換掉菜單,義大利餐廳變成小酒館、美式料理變成蘇格蘭菜。所以看起來不像是幫助餐廳改善,而是直接給他們一間全新風格的餐廳來營運。或者說,著重於百分之百的「商業利益」走向

英國版比較不夢幻,Ramsay給予的協助是屬於他個人的,而非Ramsay團隊的,硬體軟體幾乎都不會異動太多,要動手、要花錢就靠老闆自己覺悟,搶救完的餐廳通常還能保有業主的初衷跟特色,改造之餘還能維持住經營餐廳的原始夢想。當然啦,我也沒有做過比較,或許英國版的改造餐廳,成功率低,就算成功了,恐怕也維持不久,而美國版的改造,往往等同是全盤得到幫助(資助?),或許成功率比較高。那麼,以結果論來說,搶救廚房大作戰,若是成功率不高,Ramsay跟電視台的臉,或許也都掛不住吧。

於是,充滿夢想,激勵人心,彷彿每個案例都在重現美國夢(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搶救廚房大作戰美國版,至今仍在製作。但是我始終比較喜歡英國的版本,努力不一定會成功,有時候你可能就不是經營餐廳的料,甚至不適合當老闆。


Share: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你愛國,我同心,寶島真美麗

台灣搞經濟搞了十三年了,還沒搞出個樣子來。
從網路泡沫化之後,民進黨做不出很棒的成績,國民黨再執政之後竟然除了海嘯隔年可以說嘴之外,其他都慘不忍睹。
台灣人吃毒吃了幾十年了,終於接二連三引爆。
國民黨毒害我們,民進黨同流合污,終於現在不知道是國民黨有了點良心,還是媒體與人民自覺了,食安全面地引爆。

台灣能剩下說嘴的,就只有民主、民粹、熱情了。

但是我真要說,台灣僅存能說嘴的這一點還真可愛。
其實愛國同心會的宣傳車我好像也不是第一次看到了,只是週末晚間在台大旁的新生南路,看見宣傳車,還是不禁會心一笑。
愛國同心會
當下我正在過馬路,等到過了馬路的另外一頭又被公車擋住照相的視線,只好借一張圖來放了。

我看到的車子上不是寫著釣魚台相關議題,只是寫著幾個大字「我們都是中國人」。
然後呢,車頂上還有著一大堆的擴音器,放送著一些我不是很熟悉的中國歌曲。
這年頭認同這幾個字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我們在兩岸頻繁地交流之下,漸漸感覺到彼此的不同。

TVBS民調 71%希望台灣獨立
「TVBS民調中心於十月廿四日至廿八日晚間進行民調,針對兩岸關係,六十四%台灣民眾認為應維持現狀,廿四%傾向獨立,僅七%傾向統一;當進一步詢問民眾,若兩岸關係只有一種選擇,高達七十一%民眾希望台灣獨立,僅十八%傾向統一,十一%沒有表達意見。調查並詢問民眾,若台灣人、中國人二選一,高達七十八%民眾自認是台灣人,只有十三%認為是中國人,若可選擇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五十五%民眾表示是台灣人,卅八%表示兩者皆是,只有三%自認是中國人。」

這個民調,算是最好的證明。
阿扁的去中國化很可笑,我們跟中國有淵源是很正常的歷史軌跡,刻意抹煞沒必要。
馬冏的終極統一很可悲,不是在上位的人硬是牽一段因緣就會成,這事得兩廂情願。

在學生運動最頻繁的台大校園,在台灣人最不認同我們是中國人的現代。
那輛愛國同心會的宣傳車,就這樣,順利地繼續行進,沒有人試圖阻撓,也沒有人大聲叫囂。
在這塊土地上,只要不妨礙到他人,你想表達自己的立場,就請便吧。
這真是台灣可愛且美麗的一點。

你說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這不特別?

那試著開台車,上面掛著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再加上個中華民國國歌,還有「台灣不是中共的」的標語。
我想你很快就會知道,兩岸有多麼不同,台灣有多麼可愛。

附上中國對於反對者聲音的處理方式:

Share: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失速隕落

原本有著很多待辦事項,很多要執行的事情,火苗燃燒著,火箭往目標前進著。
然後,突然之間,燃料用罄,很多東西脫離了,失去速度。
如果你看過電影,應該能夠了解我所描述的情形。
在空中飛行的物體,失速瞬間,都會有一種脫離地心引力的感覺。
我有點這樣的感受,無重力漂浮著,擔心著下一秒被地心引力拉回地球的隕落。

或許我擔心的太多,會不會被關注,會不會不受關注,好或者是不好,過度或者是不足。
或許把專注力拉回原本該認真的事物,也沒有錯,除了動手,也試著動腦,融合該有的,嘗試可能性。
可是燃料燒完了,要去哪裡再找薪柴添入?

所以要全心放下「感受」,轉為理性的「照表操課」。
把該撿回來的待辦事項,一點一滴重新列隊。
沒有了A,可以找到B,左邊不通,那就往右吧。
然後別忘記抓幾本書餵飽空蕩蕩的腦袋,記性不好無妨,細胞會自己乖乖烙印進去。

輕飄飄的無重力狀態,有著太多不真實感。
準備好自己,等到可能高速向地表逼近的時候,至少還準備了足夠的cushion。
Share: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Legal High 2/王牌大律師 2

最近跟著進度追到第二部第四集,三不五時也參與了很多討論文章,我自己也產生了對這部搞笑戲的一些想法。
當然,對劇情的流程就不贅述了。

(以下有雷)

在Legal High第一部當中,被稱作晨間劇女主角的黛律師,心中充滿著熱血沸騰,正義是她所擁護的旗幟,可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官司中,跟著黛律師一起想要抱持正義的我們,有時候甚至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卻被古美門一次又一次的擊潰,一次又一次的落敗。第一部讓我們得到一個很明確的訊息:我們個人的正義並不見得正義,我們認為的真相也不見得是真相。

到了Legal High第二部,丟出了另外一個陽光角色:羽生晴樹,又帶來新一層面的思考。羽生追求的並不是正義,而是幸福,在win-win的雙贏思想之下,他希望能達到訴訟雙方都得到幸福的結果。在這樣的行為底下,我們看到第一部類似的事情發生了,羽生用著自以為對兩方當事人都幸福的概念,在處理一切的問題。

然而,我們非當事人,怎麼能真正體會當事人想要的幸福是什麼?很多時候,甚至連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怎樣的東西才是自己想要的。這個在第三話為了太太隱瞞整形而離婚的案件,表露無遺,羽生認為唯有繼續維持婚姻才會是對雙方都幸福的事情,可是,在這樣的官司之後,兩人又怎能沒有疙瘩地相處下去呢?另外,離婚之後,先生有點懷念前妻想要挽回,卻發現前妻已有了新的幸福人生,那麼難道先生就悲慘了嘛?也不見得,看他仍舊能邀請回一群女生到家裡作客吃飯就知道,這個先生也不會過得多淒慘。

雖然黛跟羽生的目標有點不同,但是他們都犯了同一個錯誤,那就是先入為主地,以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什麼是正義/幸福。古美門是個基本人格充滿缺點的傢伙,卻在訴訟案件能保持著基本的原則:不隨意下判斷。這就是古美門一直以來,優於許多人的地方,看似激動演出的他,其實心中最沒有情緒。

不過,如果第二部只是重複第一部的節奏,等到整個系列下來之後,我們才看到另外一個晨間劇男主角的羽生學會跟隨古美門,那就太無趣了。所以,編劇在第四回就讓羽生大覺醒,他意識到,如果要追隨他自己的win-win,那麼勝利就絕非必然,所以他可以選擇認輸、選擇和解,但是從其他的地方去幫助兩造雙方,去深入了解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早早就發現自己盲點的羽生,轉換這麼大,讓古美門的管家服部都要在電話裡跟神祕人士說出:羽生可能會是擊敗古美門的人選。在第四集就帶出這個步調,更加能讓人期待,接下來還會有什麼樣激烈的火花。

有的網友說,看LH2不是為了看「羽生男孩成長史」,也有網友說,看古美門一直贏有什麼意思,還有人懷念三木律師事務所的組合(雖然我也很喜歡生瀨勝久就是@@),不過,我很期待功力十足的編劇,能藉由這部戲,繼續帶給觀眾怎麼樣的省思,還有多重切入的觀點。

你以為你在看喜劇笑鬧劇嘛?其實你已經中了編劇的招了。劇中對話一個又一個的來回,默默地在你的心理,植入了對社會上的正義、幸福、價值觀、金錢觀、友情、親情......等等,一個重新思考的種子(inception??)。

這麼好看的劇,我可以現在就跪求第三部嘛>”<
Share:

AD1

技術提供:Blogger.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