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沉默

有點安靜的在過日子,網誌也就這樣緩和下來。
所謂安靜並不是指無聲無息的走過,只是生活中在心頭上的糾結越來越少。
而身為情緒吶喊的網誌,自然變得沉默。

我過得很簡單,我過得太好。
生活中滿是快樂的氛圍,只記得數不盡的微笑。
不愉快的部份,也隨著準時離開的行動,漸漸改善了很多問題。
原來很多時候必須要拿出一部分的自我,去抵抗去防禦去守護那條底線才行。
人吃人的社會裡,不想吃人,也得找出不被人吃掉的方法。

清晨坐在床上敲著MacAir,是的,抱著愉悅的炫耀心情。
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很安靜。
選擇不對太多事情發聲的沉默,選擇安靜享受生活的低調。
Share: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在熱烈的加班後

鼻水直流,終於退燒,在家一天只有看看電視上上網的生活,放空的腦袋,依舊思考了很多。

I work to live not live to work.

昨天加班到十二點,回到家裡的時候我幾乎覺得要死了。
不是工作量的問題,而是發燒、流鼻水、頭暈,還要一邊做報告改來改去。
甚至連坐計程車回家的時候,還要花心神跟司機聊個兩句。
真的很累。

晚上睡覺的時候,夢到無盡的excel sheet跟兜不攏的數字。
睡得不好,翻來覆去踢床鋪,心裡頭似乎就是要發洩什麼。

加班並不是苦差事,內容非常重要。
我記得第一個禮拜在「台灣的蘋果」上班的時候,一天加班到八點,一天到十點。
說真的沒有什麼好怨的,事情沒學會、剛開始沒效率做不完,摸摸鼻子也是認命。
昨天卻是很惱怒。

沒有資料,只有紙本,邏輯是什麼不知道,用猜測的方式做出來一些不知道為何物的東西。
改過來改過去,等無聊的數字跟沒用的數字,加班的時間到底在做什麼?
從下午一點半到晚上十二點連續不停的工作,無法集中精神,生病更是讓過程雪上加霜。
所謂的主管就只會說什麼體諒大家辛苦,訂了晚餐來。
喂,你叫我加班,提供晚餐是應該吧。

問題的根源就不在耐操與否,而是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沒有人願意挺身說出這東西沒意義。

台灣人真的很好用,加免錢班,被凹就算了,因為這種內斂是一種美德,不抱怨是一種耐操的表現。
如果抵抗就變成爛草莓,就變成沒用的下一代,就變成社會無法進步的原因。
我也是。
但是我只求一個簡單的尊重,給一點尊重,表示真心體諒大家的辛苦,那就相安無事。
可惜這似乎比加班費還要奢求。

那又何苦?

時間到了就say goodbye,就這樣吧。
我又不是坐領高薪,我也不是管理高層,憑什麼要跟著一起被拖著呢?
所以啦,既然如此,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咦?),得不到我的心,那我的人也就決定照表操課。
我是為了活著而工作,不是為了工作而活著,準時上下班運動開始。
Share: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Lancaster Graffiti 蘭卡塗鴉 咖啡

2013-01-13 16.19.50
就用這張我自製的poster,說說我的咖啡故事吧。

  如果要說起最近十年來,我生命中養成最不同的習慣,唯有咖啡莫屬了。從咖啡館打工開始,學習跟咖啡相處,原本只會亂煮亂弄,少不更事的我,以為黑色的熱水、苦澀的味道就是所謂的咖啡。從認識Carl哥之後,漸漸學習接觸了很多相關知識,現在雖然不敢說是什麼專家,至少可以是個玩得很開心的業餘咖啡玩家,咖啡不僅僅是提神與溫暖的飲料,也是我的娛樂和興趣,然而,直到了英國,我才發現了它帶來的意外驚喜。

  最初為了減輕行李的負荷,我放棄了咖啡這檔事,想說不過短短一年,少帶點東西是一點。然而一切都從不熟悉的階段開始,再加上唸書沒有咖啡伴讀也似乎缺少了什麼,所以還是毅然決然買了簡單的濾杯,想說就克難的使用現成的咖啡粉,熬過這一年囉。可是Sainsbury的橘色自有品牌咖啡粉實在難喝,用kettle做手沖更是難上加難,這樣的克難,簡直要比不喝還糟,有時候我真的很難把那一杯褐色液體吞下肚,興趣變成了苦行僧一般的修練。

R0011068
原始配備,這些元件現在我都仍持續使用中。

  在生日的時候,貼心的宜芬捎來了令人感動的禮物:一台手搖磨豆機。於是,再一次體會到現磨咖啡的香氣之後,我忍不住拜託老媽把我的工具給寄來,手沖壺跟溫度計到手之外,也包含Carl哥烘焙的咖啡豆。在英國重現了咖啡的美妙滋味,沒有什麼好說的,就是享受而已。

R0011196
手搖磨豆機現在就在我的電腦前,當年的這份禮物真的是太美好了。

  在Lancaster University的日子,也是我又一次從陌生環境重新開始的一個階段,交朋友歷經了很多的過程,從一開始在台灣就在網路上認識Lu,到註冊當天憑我第六感認出的武陵校友Geoff,以及後來透過吃火鍋、玩雪等等認識的大家,說實話,一切都有一種順遂的緣分。

17046_1299262076462_3933107_n 17046_1299262116463_2964665_n 17046_1299262156464_1929157_n R0011814 R0011815
認識了鎮上這家咖啡店,也是一種很棒的緣分。

  緣分之外,咖啡也拉近了我跟大家的距離,原來不止能以茶會友,也能以咖啡會友。現磨的咖啡,配合上Carl哥的新鮮豆子,再加上經過溫度控制的手沖,咖啡總能呈現出不錯的效果,大家的稱讚更是令人感動,有人從來不喝黑咖啡,卻喜歡我的咖啡,有人已經戒了咖啡,卻又因為我的咖啡重新上癮。就這樣,很多個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光裡,我的咖啡或許成為2010 Lancaster University的一段傳說。

26150_1387047151034_1804565_n 26150_1387047351039_46887_n
我這樣的身影,在聚會裡是那麼樣的常見。

R0011811
沖出漂亮的咖啡粉結構,也是賞心悅目的一件事。

  其實分享咖啡只是一種很單純的快樂,用手搖磨豆機去煮七、八人份的咖啡,那個運動量是超乎想像的龐大,然而看到朋友喝完咖啡嘴角的一抹微笑,心裡的滿足立即彌補了身體的勞累。後期,看到Joseph學長的摩卡壺,又燃起我嘗試新玩具的興趣,於是一路借來使用,直到畢業為止。摩卡壺有其方便的迷人之處,最佳的方式,莫過於添加牛奶組合成拿鐵,在一杯杯的拿鐵之中,香醇伴我完成了作業、考試與論文,摩卡壺也就在我心中深深烙印下與英國的相關性。

2012-12-28 15.11.34
感謝TK MAX,可以讓我遇到一個這麼便宜好用又美觀的摩卡壺。

  那一年的英國時光,有美好有辛苦,有歡笑有憂愁,有咖啡陪著我走過。伴隨著某種執著,我目前手上的摩卡壺,也是從英國購得,在每次的烹煮之中,彷彿可以喚起當年的悠閒,這樣的理由,讓銀紅相間的摩卡壺,充足地撫慰我心中對英國的一絲懷念。


Share: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The Life of Pi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珊珊來遲的電影心得,並不影響觀影的心情。
因為以下有劇情的討論,沒看過此部電影的人,可能要考慮一下是不是往下閱讀。
附帶一提,沒看過的人,建議可以去看一下3D版本的少年Pi,是相當有娛樂價值的一部電影。

以下開始劇情相關的討論(並且強烈的以我的觀點陳述)。

一個家裡開動物園的少年,在全家人連同動物移居加拿大的航運途中,遭受船難。
少年幸運地搭上了逃生艇,與他為伴的卻只有一隻兇猛的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他們漂流了許久,少年最終獲救。
在漂流的途中,Pi看見過絢爛的水母群,遇過猛烈的暴風雨,在平靜如鏡的海面無奈,在映照滿天星斗的幻覺裡悲傷。
曾經失去求生意志的Pi,被海流沖至奇幻的食人島,補充了力量,才能撐到最後獲救。

這個故事平舖直述,卻又說出了很多人生的課題。

在海上與老虎的共生,是一個複雜又困難的意義。
從老虎對Pi造成威脅,所以Pi必須要能滿足老虎的需求,到Pi馴服老虎,可以一同生活在船上,最終,老虎成為Pi生命中的支柱,失去了老虎,Pi也就痛哭失聲。
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這樣,對於工作或是親人,都有同樣感受。
一開始很艱難,只能去應付,到後來克服了狀況,已經習慣相處,最後可能放不開手,又或者是失去才感覺到重要性。
這就是共生的課題。

告別與放下,是生命中最難理解的一種,也就是宗教信仰的源起原因之一。
Pi說,因為跟初戀女友有很多時間去哀傷,好好的告別,所以反而記不起最後一天與女友離別的場景。
相對而言,Pi沒有辦法與家人告別,也沒有辦法與老虎告別,所以他在暴風雨中嘶吼,在沙灘上痛哭失聲。
Pi說,人生就是不斷的放手,最傷痛的不是放手,而是沒有辦法好好的告別。
講到這裡或許很多人都心有戚戚焉吧,的確如此,能夠好好告別,才能真正的放下,不管那有多痛。
這跟前頭的共生有了呼應。

挑戰自己的信仰,那或許又是信仰者更痛苦的一面。
Pi為了活下去而捕捉魚類,他必須要餵飽老虎才能倖存。
當碩大的鬼頭刀被捕之時,Pi激動的揮舞著武器,他必須要用盡全力,確保這條魚不會逃跑。
但是在他殺生的同時,他也用盡全力在挑戰自己的信仰,所以,Pi哭著說對不起,並感謝庇濕奴賜予食物。
看到這一幕我突然鼻酸,因為有多少時刻,人類必須為了生存去挑戰自己的信仰。
而那些原本堅不可摧的信仰,突然卻變得如此脆弱,放下信仰有多麼困難。
這又是與放下產生了呼應。

在暫時體悟這三個課題之後,主角Pi給了我們另外一個故事。

一開始在救生艇上的動物原來各有其含意,原來曾經在船上發生那麼多驚悚而殘酷的情節。
這時候身為觀眾的我們心裡已經有底了,劇中的小說家也替我們點明:原來Pi就是老虎。
在這一刻,前段彷彿奇想的漂流旅程,原來只是被各種隱喻給披上了外衣,於是,我們的思緒開始往前追溯,試圖把第一段故事的情節跟第二段融合起來。(這一點非常重要,見註一)
原來Pi的父親所說的,你從老虎眼中看到的只是自己靈魂的投射,是在一開始就隱喻了這些。

而且我也有了自己的定見,那就是第一段故事為假,第二段故事為真。
因為暴風雨中動物紛紛竄逃出來時,Pi問了一句,是誰把他們給放出來的?這應該是個暗示。
畢竟就算是暴風雨,牢籠也不會全部自動開啟,所以與老虎共生的奇幻冒險,只是他的幻想。

在我的大腦還在試圖把一切都接上的時候,Pi跟小說家丟出了那個議題:兩個故事,你相信哪一個。
如果相信了前者,那麼你就會相信了神。
因為電影的節奏仍在進行著,大腦的思考也同步進行著,很多東西因此打結,想不大清楚明確。
我認為殘酷的第二個故事確實發生了,而Pi為了逃避殘酷,為了保護自己的理智,創造了一段奇幻故事。
而事實總是不夠好(Truth is always not good enough),日本來的調查員也寧可接受華麗的謊言:少年與虎漂流227天。
小說家也因此選擇了前者,因為第一個故事比較好。
Pi在這裡也下了結論,無論哪個故事是真是假、哪個故事比較好,都只是過程,結果就是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一切,活了下來。
可是我仍然想不通,為何老虎離去,Pi要痛哭,到底告別老虎的意義何在?
我也不明白,當要把兩個故事接合在一起的時候,那個難以形容敘述的食人島,到底是什麼意思?

於是在經過一天的沈澱之後,我看了幾篇相關的影評,自己也思考出一些屬於自己的想法。

老虎代表獸性,生存的野性,Pi的傷心在於老虎能掩飾他放下人類理智的一面,讓他接受自己的獸性,不被人類社會接受的野性離開之後,他又必須面對船上發生的殘酷事件,必須面對失去的親人,必須面對一無所有的人生,從有到無,又得從無到有,一再地巨大轉變有多麼痛苦,如果能好好的告別自己的野性,也許能給他機會好好的放下這一切遭遇。

至於食人島,應該是很單純表象出他對宗教信仰的態度,他曾經一再提到生存手冊上所說的一切:不要放棄希望。然而Pi已經放棄了三個宗教信仰,他對於宗教的理解,完全無法解釋為什麼神要這樣對他,神的安排是什麼,神為什麼不也帶走他。所以失去信仰的他,決定放棄求生意志,在那一瞬間,一切變得如此輕鬆容易,就像找到那個宛如綠洲的島嶼,可是當他不再相信所有宗教信仰之後,他感受到真正的孤寂,這樣的死去令他更感到痛苦,於是,他發現了神的存在。如同電影所說的:

當我遭到遺棄,祂持續觀看。
當我承受苦難,祂持續觀看。
但是當我失去希望,不相信自己能獲救,祂給了我休息的處所,為我指明旅程的方向。

我們無法瞭解神的意志,也無從質疑神。我們只能依照律法生活,完美我們的物質世界。

而神依舊觀看。


所以Pi有了新的體悟,他感受到神的存在,他理解到神是不能摒棄的,神與他共存,他就是神,神就是他。該要告別的,是那些被過渡層層包裝的宗教信仰,沒有任何一套宗教能給他答案,只有他自己可以,即便是這座食人島的形狀以類似人類形體的型態出現,彷彿化身庇濕奴再次來解救他,也無法說服他,彷彿天堂的海中綠洲,在其中孤獨死去不是意義,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於是他綁上當初與初戀情人的細繩在島上,象徵著他告別了所有的宗教,放下了所有信仰。

不過說到這裡,我還是沒有理解初戀女友的橋段所帶來的意義,又或者真的沒有太多意義,只是要帶出告別的議題。也許再過一陣子,我會理解這一段的情節代表什麼。

補充兩則很棒的影評,雖然有一篇我覺得過渡解釋,能做這麼多聯想與思辯,也著實不易。
http://mypaper.pchome.com.tw/fevlaner/post/1323618829
http://www.douban.com/note/250584017/

然而看電影最重要的並不是如科南一般抽絲剝繭,解出導演的想法,猜出編劇的思緒。最重要的是電影帶來給觀影者什麼樣的想法,這沒有正確答案,也不需要正確答案。這也正是文藝的美好,有了這些,才能讓我們的心靈思緒無限奔馳。

Share:

AD1

技術提供:Blogger.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