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循環後期的最後加油站 – 是時候採取大膽作為
2018年全球名目GDP成長5.9%,貸款增速卻只有4.4%,是過去五年來的新低。殖利率曲線趨緩,銀行的評價持續波動,投資人對銀行的投資信心再度減弱。新興市場銀行業的ROTE在過去五年從20%掉到14.1%,主要受到數位競爭者的破壞;成熟市場銀行業透過提高生產力以及風險控制,ROTE在過去五年從6.8%提升至8.9%。但是,整體行業仍有高達六成的銀行ROTE低於COE。
40%銀行表現較好,不外乎以下幾個因素:地理位置、規模、差異化、營運模式。其中地理位置決定了70%的基本評價,比如說,美國比歐洲獲利就高出了10%。其次的重要因素是規模,當然仍有特殊腳色的小型銀行獲利出眾,但是這些算是特例。最後,營運模式,比如說證券業的經紀業務,在這個景氣循環裡獲利大幅衰退,就算是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仍然無法賺贏COE。
地理位置是不能控制的,規模成長需要時間。但仍有許多能立即採取的措施,以改變命運。所有銀行都應該考慮三件事:風險管理、生產力提升,以及獲利成長。這些都需要透過建立人才以及數據分析的基礎建設來完成。
風險成本目前雖然很低,仍然需要重新檢視,尤其是數位時代可能的新風險。另外,可以透過AA(Advanced Analytic進階分析)以及AI人工智慧,等新的風險評估工具,提升風險管理。生產力方面,降低邊際成本變得不易,反之應該將無法產生競爭優勢的流程工業化,比如說監管與法遵業務,就可以提升ROTE 60-100bps。最難捉摸的提升獲利,是時候選客戶、產品,重新分配高端客戶體驗人才,攻擊成長較高的有價值領域,搶佔對手退出的市場。
下一步要怎麼做呢,要透過將銀行業依照市場與本身的強度,區分為四個類別各自探討。
市場領導者:百分之一百的經濟加值來自前百分之二十的銀行,這些銀行通常服務著跨國、跨地區、跨客群的,並且在較好的市場營運。很明確地,他們需要將資源放在創新與持續擴大規模。
彈性經營者:大約有25%的領導銀行在較為艱難的市場營運,他們應該要透過生態圈擴充客群與產品,並且透過創新而差異化服務。
跟隨者:20%的銀行雖然身處較好的市場中,但未達到足夠規模,並且弱於同業。他們在景氣循環的風險高,需要建立規模、差異化營運模式,以及大幅的減低成本。
面臨挑戰者:大約有35%的銀行規模不足且位於較差的市場中。如果重塑營運模式不易,為了生存,它們需要與相似的銀行合併,或者是賣給較大的銀行。
現在可能是面臨景氣循環的最後加油站,銀行應該大幅調整營運模式以及透過外部力量建立規模。
CH1景氣循環的末期 – 歡迎光臨不確定性
成長速度的減緩、獲利的下滑、通膨提升、殖利率曲線趨緩,銀行業完全感受到了景氣循環末期的來臨。這種情景的浮現,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成長的力度在最近有復甦,但是過去十年的成長仍然不及金融海嘯前。通常放款的成長落後於名目GDP的成長,就是一種循環末期的訊號。另一個循環末期的訊號則是利差加速縮小,成熟市場如美加就算升息,過去五年(2013-2018)仍從234bps掉到225bps,新興市場則從378bps掉到337bps。
在成本縮減與風險控管上,過去五年中新興市場的成本縮減幅度大於成熟市場,目前C/A比已經低於成熟市場。在風險上,成熟市場的風險成本已經極低,看起來未來應不會再下降,新興市場則是在70bps上下飄動,2018年主要受到中國市場影響增加了10bps。
全球市場的ROTE在10%徘徊了十年。過去受到減稅及升息的正向影響,抵銷了新興市場風險成本上升的部分。利差縮小、資產品質變差、資本需求提高,使得新興市場銀行的ROTE過去五年從20%掉到14.1%。成熟市場銀行的ROTE逐步自6.8%提升至8.9%,主要係透過降低營運成本及風險成本,但是非常分歧,2018年北美銀行ROTE為16%,而西歐銀行儘管ROTE反彈了54bps,也只達到6.5%。資本市場直接反映了這一切。自2018年以來,銀行評價下跌了15-20%,未來三年成長預估為6.5%,遠低於過去四年的13%成長率。
不只是景氣循環末期,還伴隨著持續性的崩毀。網銀使用率提升了13%,願意使用數位平台的意願與實際使用的比例平均差異大於三成,表示很多使用者正考慮移轉使用數位平台,客戶流失率逐步提高。不只是客戶期待改變,新進者更能滿足使用者需求,使得價格減低,透明度增加。比如說平安集團,跨足醫療、汽車、娛樂、旅遊。比如說亞馬遜,提供企業傳統銀行的服務,貸款、信用卡、帳戶,並連結它們的生態圈。監理機關放寬門檻,想要提升透明度與增加競爭性,包括開放銀行。在過去五年內,亞洲銀行受到的利潤侵蝕是眾所皆知的,金融科技業者使得亞洲銀行的ROTE下降了6%。
在我們的研究之中,失敗往往歸咎於沒有能力承認潮流。在為時已晚之前,只要有正確的眼光,大膽反應的意願,都能避免失敗。數位攻擊者目前仍在初期,不像在住宿、旅遊、出版等產業的狀況,銀行業仍在被攻擊的初期,需要即時作為。他們瞄準獲利最高的部分(45%)攻擊,也就是支付與貨幣,比如說蘋果信用卡、臉書加密貨幣、亞馬遜SME借款,如果隨著AA/AI科技進步,其他部門(房貸、交易銀行)的數位化(受到攻擊)也會上升。
編製預算資助創新與改變的困難
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投資大幅迥異的營運模式,為了競爭數位創新者。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大約都投資營利的7%在IT,但是金融科技公司會將其中的七成放在新創,銀行卻往往只有三成五在做新創。大家都想搶客戶的錢包與金流,但是只要體質比較差的銀行,就幾乎不可能。
景氣循環與以往不同,多數的銀行在過去十年掙扎著成長,並沒有回到金融海嘯前的獲利水平。
銀行要先理解到影響他們獲利的兩件基礎因素,地理位置與規模。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2018年北美銀行ROTE來到16%而歐洲銀行只有一半不到。在每個地區的貨幣、財政、貿易政策都有所不同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經不斷增加。
對於多數銀行,規模的重要性也不停提升。規模領先的銀行,在過去五年ROTE仍能成長,相較於整體產業則是衰退了150bps。在亞洲與拉丁美洲銀行規模影響更是明顯,規模領先的銀行,ROTE大約也有400-430bps的溢酬。也有一些例外。特別的小銀行,比如說社區型/特別產品/特別服務/私人銀行等,ROTE能夠回到海嘯前的水準,即便整體產業獲利掉了240bps;大型銀行但是專注於證券經紀業務的,因為市場已經完全不同,非常掙扎,所以只有規模也是不行的。伴隨著大型規模的銀行,配合科技會更好,因為成本效益會更明顯。
所謂的規模是一種相對性。數據分析的結果,若以全球來看,全球性規模與ROTE的關係並不顯著,除非是分拆為零售/商銀的部分,才有大型規模銀行的ROTE溢酬。然而,地域/族群內的相對市佔更重要。比如說第一夏威夷銀行只佔了美國銀行的0.1%市佔,但身為夏威夷最大銀行,能夠在2017/2018繳出ROTE 14.6%的好成績,同樣期間美國銀行的平均表現是13.7%。同樣的例子,甘肅銀行只佔了中國銀行的0.1%市佔,但身為甘肅第二大銀行,能夠在2017/2018繳出ROTE 16.8%的好成績,同樣期間美國銀行的平均表現是13.7%。
規模大也有助於減少成本的效益。比如說,市佔成長三倍,通常能降低25bps的C/A ratio。但是規模與減成本的效益,在不同市場有不同的效果。在數位銀行領先的市場,規模大的銀行,其C/A ratio跟後段班相比差異就會很大。在市場破碎化的區域,差異就沒有那麼顯著。在新興市場來說,差異就更加縮小,主要是因為新興市場尤其中國、印度幅員遼闊,會保留一些實體通路服務偏鄉客戶。
生態圈是銀行很好的突破口,用比較積極角度去看,多數的銀行失去了在這個週期調結構的機會,但是仍有時間去做調整。
CH2是時候大膽行動:在景氣循環末期改善表現
簡言之銀行多數的獲利不是透過規模就是差異化而來,在這個章節要介紹在景氣循環末期的最後兩三年能做的事情。
有三件可透過銀行內部做的事情:1.利用強大的科技分析工具風險控制,以因應衰退2.模組化以改變成本結構,提高生產力3.透過提升客戶體驗,擴大客戶數而促進獲利成長。做好這三件事情,不僅能度過衰退還能建設未來。銀行當然也可以考慮併購或者是合作,在逆風階段小心謹慎的選擇併購,會能帶來在下一個循環的優勢。
風險控管要關注於建立彈性,尤其是新時代的風險。銀行獲利普遍不如海嘯前,雖然資本已經強化,但是網路交易比以前更快速,社群消息影響比以往更大。而且現在各國央行買了太多資產,真正的流動性還需要衰退期才能檢驗。
透過建立快速反應的神經中樞,在業務、風控、作業等方面,加速決策立場中立,透過AI提前預警風險,可強化貸款回收能力。ML機器學習的風險控管準確度高達86%,比現行的風控準確度高出35%。(壓力測試就老生常談了,只是搭配科技工具)最後,銀行在金融海嘯後也體悟到ESG影響、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所以也要檢視其融資對象的ESG風險。
提高生產力的方式在於,將無差異化的活動外包。傳統式的減成本效益已經逐漸變差,海嘯以來不斷的減成本,也沒有讓銀行具有足夠的生產力與金融科技業者競爭。估計銀行有一半的費用(IT/後勤)都沒有花在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之上,建議可以將非差異化的部份外包,將交易處理的部分透過多租戶外包,估計可降低20%成本,若監理與法遵相關外包,可降低7-12%成本,如此可降低CI 200-400bps。將這些成本外包,估計有機會提升ROTE超過100bps。
汽車工業在1990年的改變可作為2019銀行業的參考。汽車工業當初面臨成長趨緩、成本高居不下、獲利受到競爭壓縮,德國汽車工業做了決定性的改變:模組化。透過模組化將無競爭價值的部份外包,減少兩成非全職員工的成本,減少15%全職員工成本,交付時間亦減少了三成。
獲利成長,要透過強化客戶體驗與深化往來關係。景氣循環末期的不穩定,客戶其實也會買更多,所以提升客戶體驗變成主要課題。客戶體驗的重點不在於成為頂尖,而是讓不滿改善為一般,避免流失客源,因為不滿的客戶會流失,超滿意的客戶卻不見得會多買多帶來利潤。比如說,客戶滿意度在四分以下的,平均有四成會想把房貸轉貸,相較於滿意度五分以上的只有6%想轉貸。
客戶心聲的蒐集很重要,接著是分析關鍵因素,哪些是有影響且效益大的,再者是設計力與執行力。比如說,客戶也想要學習使用數位平台,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投資分行及客服,來有效滿足這樣的需求。
最後就是數據分析與人才。統計指出,有數據分析的公司比沒有的公司成長快三倍,尤其銀行的大數據是非常有價值的。建立數據分析,快速尋找價值。然而要打贏數據戰的重點是人才,首先要尋找人才,除了外部來源,統計指出,既有人才有三分之一可透過訓練轉型;其次管理人才,要有效率而且扁平化,才能留才。
自身成長以外:合併、併購以及策略聯盟。環境適合併購,1.資本分散評價差異大,大者可以有機會便宜買到對手2.資本良好者,主管機關也會支持併購體質差的3.資訊的資本支出龐大,透過併購再做這樣的投資效益更好。
相同的客群在相同地理位置的合併,重複的功能裁撤,可以很快減少成本至20%。或者是互補式的合併,比如說數位銀行與具有許多實體分行的組合,可快速補足缺點。也要考慮策略聯盟建立生態圈,目前高達79%的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銀行試圖在海嘯後,監理資本需求高與流動性限制下提升獲利,但是多數無法達到投資人的需求,因此採取大膽行動越顯緊急。透過風險管理、業務外包、改善客戶體驗與數位人才進步,達到內部成長;還有沉寂一時的外部併購也該回到銀行的決策台上。
科技能否使跨境併購再起?金融海嘯後,受到監管強化與隔離機制,跨境併購的胃口大幅減弱,然而或許透過科技能使跨境併購機會再起。建立大型中繼平台處理跨境共同活動,再流出給各國分支機構處理財務、會計、法遵、監管等在地化需求。估計這樣的大平台可以減少5-10%的C/I ratio。
這樣的模式可以加速進入新市場,無論是自行設點或是併購。IT的維護與更新也會變成多數集中管理。當然,市場越相近越能有效利用這樣的大平台,比如說都在歐洲,如果是全球化的美國、中國、印度就不易。其次,這個大平台主要是解決資訊問題,要有好的獲利還是要靠銀行的本質與市場規模。
銀行也可以轉變為不同的腳色。發展數位借貸的公司,建立數位借貸流程、單一市場風險成本評估,達到一定規模後,出售給銀行其標籤模組,如此一來就不再需要承擔風險成本。領先營運模式的銀行也可操作同樣模式,將整體授信建立模型,把解決方案提供給其他市場的落後銀行。
CH3量身訂做的行動方案
在現實世界中,每個銀行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按照下兩點將銀行分為四類:1.銀行相對同業強度2.銀行所在市場的穩定度。
1. 市場領導者:在優異市場表現優異的銀行。在這個景氣循環裡成長表現優異,唯一要面對的是如何將領先地位維持至下一個景氣循環。
2. 彈性經營者:在挑戰市場中仍表現優異的銀行。主要策略是在低成長、低利率以及大幅競爭環境中維持獲利。部分業者如同證券經紀商,改變傳統經營模式是勢在必得。
3. 跟隨者:營運獲利不錯,主要受惠營運的市場本身表現優異,但是相較同業體質不好。他們需要改善營運績效,比如擴大規模、差異化、大幅減少成本,以面對衰退時的衝擊。
4. 面臨挑戰者:在挑戰市場營運獲利不佳,市場評價遠低於淨值。如果自身營運模式改變不易,它們需要透過外部成長提升規模。
各類銀行需要採取三大行動:生態圈、創新與零基期預算費用。在前兩類銀行,毫無疑問的需要獲取更大規模,並透過生態圈及創新增長獲利,並配合外包非核心作業,提升生產力;後兩者銀行,則須要透過零基期預算費用增加生產力,並且在最佳風險選擇下,透過外部選項擴大其利基市場規模。
優勢市場主要係亞洲與北美,挑戰市場主要是歐洲與已發展的亞洲國家。
銀行的分類主要基於以下方式:
個別公司:獲利溢水,過去三年平均ROE高於市場者;公司體質,透過資負表與俵外風險評估。
所在市場:獲利溢水,過去三年平均ROE高於COE者;破壞潛力,1.客戶行為的改變2.法規的放鬆以及私募投資3.市場集中度或是破碎化市場。
生態圈是獲利成長的機會
對金融業來說,增長規模、尋找新的獲利機會,以及金融科技業的威脅,是過去一年的重點。這也使得建立生態圈變得更有吸引力,支付服務能夠掌握客戶關係,變成兵家必爭之地,多數競爭者都鎖定支付業務來踏入第一步。銀行既有客戶與平台,透過生態圈可立即串接,迅速提升獲利又不需要鉅額投資。
透過平台獲利:將高低頻的產品與服務綁定、透過合作夥伴通路跨售、運用數據精準行銷。
透過平台獲客與建立價值:借接並提供特定需求產品,尋找服務不足客群,參與生態圈可獲得更多數據獲得更多客戶,降低風險與成本並深化客戶關係。
創新能強化優勢建立競爭堡壘
銀行在發展創新時,一定要掌握下列三個問題:1.公司需要從創新取得的 ROI與獲利貢獻是甚麼?需要多快達成?2.透過哪些層面的創新可以達到前述的需求?3.當遇到景氣循環之時,要如何控制調整新創風險?
對創新業務設定獲利目標很重要,接著就是針對其持續管理調整,當作投資組合一樣,有效益的給予更多資源,掙扎的項目立刻結束。結合目標設定與組合管理,透明快速的營運模式,才能在景氣循環時控制風險。
零基期預算費用(ZBB)從底層重新思考營運模式
ZBB是一種持續進步的營運模式與文化,而且已經被證實可行,無論是其他政府機關或產業,甚至在歐洲的領先銀行,採取了ZBB使得CI ratio下降了280bps。
ZBB要重新思考對成本的觀念。它並不僅是一個編製預算的方式,最主要是改變檢視預算的角度,思考每一塊錢的使用的效益與必要性,而不是將預算費用單純跟去年比較。雖然ZBB是一套強大的成本檢視方式,但在組織上套用該觀念是很具挑戰性的,包括細節深度與適用的單位。
景氣循環末期量身訂做的策略
市場領導者:獲利很好並且沒有做太多生產力提升,過去三年ROTE達到17%但是C/A ratio也大約220bps。不意外地多數分布在北美,然而也有不少部分(46%)分布在新興亞洲(中國與中東)。這些銀行必須瞭解到它們的差異化價值,以及運用自身優勢投資於創新。歷史顯示,43%的市場領導者,在下一次的景氣循環會落到後頭,現在的投資,會決定它們未來的地位。維持獲利成長是一個課題,尤其景氣循環末期放款趨緩,透過生態圈合作短期應該能提升獲利,又不需要鉅額投資。尋求併購也是一個建議方案,畢竟經濟下行之時,往往會創造最好的機會。上述都需要基本上強大的資本與管理,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掌握。
彈性經營者:優秀的經營者落在挑戰性的市場,ROTE能達到10.7%,信用成本僅24bps,成本相較領先者少了50bps來到170bps,但是仍有提升的空間。主要是落在西歐以及成熟亞洲(日本)的銀行。首先,比照領先者的作為,需要提升客戶體驗,擴大生態圈以及創新;其次,它們還亟需要活化基礎建設(比如說證券經紀商),透過既有資產也可提供服務給其他金融業(白牌代工?);它們更需要專注於透過ZBB提升生產力;資本上相較緊迫,因此它們應尋找策略合作提升規模,大過於併購。
跟隨者:位於優勢市場但是獲利僅尚稱滿意在ROTE 9.6%,C/A比領導者低20bps,但相較位在挑戰性市場的類似銀行則高出70bps,多數分布在北美與中國的銀行。它們非常緊迫需要做很多挑戰,首先需要規模的成長,無論是內部或外部,並且要拋棄非策略資產,內部要提升客戶體驗,增強創新,強化在利基市場的服務。外部要建立生態圈,提供新產品與非金融商品給核心客戶,擴大利基。套用ZBB會是幫助它們提高生產力的優秀工具。
面臨挑戰者:全球約有35%的銀行過去三年ROTE僅有1.6%,C/A ratio最低僅130bps但是獲利也最低僅有180bps,當領導者有420bps。許多銀行都被困在中型規模,市佔接近但是不到兩位數,也沒有特殊利基市場。它們非常需要快速建立規模,併購相似的銀行,可立即減少20-30%的成本,或是尋找互補的銀行(實體&數位)。雖然成本已經很低,仍應需要透過外包非策略業務,以及ZBB模式。
結論
邁入景氣循環末期,面臨金融科技者競爭,銀行無論是要維持地位或是扭轉劣勢,都應該要在此時採取大膽重要的行為。在經濟下行之前,該持續透過內外部成長擴大規模。提升客戶體驗,強化數據分析,尋求獲利提升。唯有眼光遠勝於主關機關和央行者,才能在下個景氣循環中繁榮。
0 意見:
張貼留言